·
生理因素 (生理性变化)
- 意识状态与警觉性:
- 清醒/专注: 低波幅的快波(β波, 12-30 Hz)占主导。
- 放松/闭眼: α波(8-12 Hz)在枕区显著增强。
- 困倦/浅睡: θ波(4-8 Hz)出现并增多。
- 深度睡眠: δ波(0.5-4 Hz)为主,尤其在慢波睡眠(SWS)。
- 快速眼动睡眠: 类似清醒状态的去同步化低幅快波,伴随快速眼动。
- 电极位置: 不同脑区(额、颞、顶、枕)主导节律不同。
- 参考电极选择: 影响脑电波形表现。
- 阻抗: 电极与头皮接触不良导致伪迹或信号失真。
- 伪迹干扰:
- 生理伪迹: 眼球运动、眨眼(EOG)、肌肉活动(EMG)、心脏搏动(ECG)、出汗、舌动等。
- 环境伪迹: 交流电干扰、其他电子设备干扰。
- 心理状态与情绪:
- 焦虑、紧张可增加β波。
- 深度放松、冥想状态增强α/θ波(有时是特定训练目标)。
- 情绪刺激(正面/负面)引起相关脑区电位变化。
- 疲劳: 增加慢波(θ)活动,警觉性相关快波减少。
- 环境因素: 极端温度、噪音、气压等可能间接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