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“脑电波的 VR 画面” 本质是通过脑机接口(BCI)技术将大脑神经活动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视觉内容,其核心逻辑是 “读取脑信号→解析意图→生成 VR 反馈”,并非直接 “拍摄” 脑电波,而是基于脑科学原理对神经活动进行可视化与场景化呈现。这种技术融合了脑机接口、神经科学、VR 渲染、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,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、医疗康复、沉浸式体验三大场景,不同场景下的画面设计与功能定位差异显著。
- 脑电波采集:通过非侵入式设备(如头戴式 EEG 电极帽,常见于消费级产品)或侵入式设备(如植入大脑皮层的微电极阵列,多用于医疗科研),捕捉大脑神经元放电产生的电信号(如 α 波、β 波、θ 波,对应放松、专注、睡眠等不同状态)。
- 信号解析与意图识别:借助 AI 算法(如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模型)对原始脑电信号降噪、滤波,提取关键特征(如 “想象左手动” 对应运动皮层特定区域的信号变化,“看到红色” 对应视觉皮层的激活模式),将抽象的电信号转化为明确的 “用户意图”(如 “前进”“选择物体”“切换场景”)。
- VR 画面生成与反馈:VR 引擎(如 Unity、Unreal)根据解析出的意图,实时渲染对应的虚拟场景或画面变化,并通过 VR 头显的视觉反馈传递给用户;同时,用户看到 VR 画面后产生的新想法(如 “想触摸虚拟物体”)会再次形成脑电波,触发下一轮 “采集 - 解析 - 反馈” 循环,实现双向交互。
